要被看见,要被理解,如何辨别青少年潜在抑郁的求救信号?
来源:太原科大心理咨询    2023-02-11 02:06:53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大流行的第一年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了25%,使精神疾病患者增加了近10亿人。

近三年,很多孩子们无法去学校上学,长期在家里上网课,导致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链条有了很大程度的断裂,青少年抑郁的可能性大幅度升高。


(资料图)

在临床中观察到,目前青少年除了要承担学业压力,还需平衡与同学、家长之间的关系,这都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的隐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家长更应该密切关注、积极引导、科学干预、耐心陪伴,在温暖的亲子关系中,为孩子的心理健康筑起一道防火墙。

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读懂孩子的求救信号

大众理解的抑郁症也许就是心情不好,其实青少年的抑郁症不止是心情不好,还有很多躯体化症状。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异常、消极想法,这也许正是孩子向家长发出的求救信号!

身体表现

失眠或早醒,较平时早醒2小时或更多。入睡困难、早醒、夜惊、噩梦频发等。

进食问题,食欲明显下降或明显上升。

除外器质性原因引起的各种躯体疼痛、心慌、腹泻或者便秘等。

自伤、自残,身上出现不明的伤口、伤痕。

情绪表现

对原本有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

对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

存在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

学习成绩出现明显的变化,学习成绩突然升高或下降。

与他人讨论关于死亡、自杀方法等相关话题。

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珍贵的东西送人,无故与身边的亲友道别。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 这里面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就是孩子的外显伤口、睡眠和进食的异常。

对于同学来说, 当你的朋友开始谈论死亡或开玩笑说起自杀,你一定要注意到他的情绪问题。

一个人,

一个孩子,

之所以选择自杀,

一定是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一个微小的关注也许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青少年为何是抑郁症易感人群

青少年作为抑郁症的易感人群,与青少年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以及家庭环境影响均有重要的联系。

生物机制的影响

青少年是儿童到成人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他们大脑的生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25岁时我们的大脑才真正发育成熟,而青少年处于半成熟的阶段。比如前额叶,类似于我们的刹车系统,如果是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前额叶可以制止我们一些冲动的念头和危险的行为。青少年的前额叶尚未发育完全,而他们的性格和情绪往往已经很丰富了,在情绪激动时更容易受到冲动念头的支配,从而引发危险行为或发生极端事件。

其次,部分青少年还面临着内分泌失调的问题 ,当我们感受压力的皮质醇和缓冲压力的血清素处于平衡状态时,成年人能够应对压力,但青少年的分泌是不平衡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对此,家长要给予充分理解,并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同伴,这中间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

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孩子的抑郁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抑郁首先是家庭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因为 亲子关系是孩子面对的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很多家长一开始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孩子生病了,甚至怀疑孩子是装病、厌学,直到孩子最后以自杀自残、坚决不上学等方式来抗争,家长才非常痛苦地承认孩子就是病了。

但这个时候的家长往往也急于求成,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让孩子迅速恢复正常、回归学校,这其实给孩子们的康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早期识别抑郁症

做孩子的第一束光

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误解会阻碍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 家长需要学习、了解抑郁症,消除关于抑郁症的误解,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抑郁症需要接受专业的系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持续的心理咨询干预。 药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药物改变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心理咨询则是通过心理层面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应对客观困难。

临床上,抑郁症会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需要由精神科医生给出诊断。孩子从抑郁症发病到就医治疗的时间称为未治期,未治期越长越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治愈后复发的可能性。

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及时就医,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并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抑郁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的治疗也非一朝一夕,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孩子的抑郁在某些层面也是在提醒家长,家庭关系是否需要做些调整?

夫妻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更多支持。亲子间,父母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情感上的支持,生活、学习上的帮助,理解、包容、尊重和信任孩子。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孩子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会更有好好生活的动力。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

回顶部